close

校園生活的經驗對我們的一生帶來顯著的影響,每個出社會無論多少年的人,總是會記得自己年輕讀書的時候,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比如說懷念著以前泡在電影院大半天的日子,或是猛換唱片一群人大聲跟著唱歌到天亮,一群人騎機車飛奔到山上冷個半死看不到日出。

我總是記得我們窩在一間視聽教室,看完電影之後還有其他夥伴悉心準備資料,帶大家討論電影的每個細節、辯論每部電影的立論與精神。總是記得我們借來樂器、租廉價簡單的音響、從外地找來自己喜歡的無名樂團,一群人太無聊所以很容易就狂吼到瘋狂而歇斯底里。

有個獨立歌手這樣說,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對於總是在校園表演很厭倦,畢業之後卻變成很想到校園演出都不得其門而入。每一個音樂人都知道校園的重要,畢竟年輕人是音樂市場最重要的群眾,所以歌手願意低價到校園演出,獨立樂團也經常要想盡辦法到校園拓展群眾。

零七年年終我們跑到台北東吳、新竹清華、台中東海、嘉義中正、台南成大等五所學校舉辦了五場玫瑰巡迴音樂會,沒有華麗的大舞台或是誇張的燈光,卻可以聽到許多音樂性社團的學生們興奮的討論這音響效果真是太棒了。但若平心而論,我們有限的資源下所辦的這五場音樂會,開出來的音響規格頂多僅是及格的標準而已,還不到卓越的程度,所幸在我們優秀的技術人員照顧下,讓節目品質都在水準以上。

為什麼學生們會這麼興奮呢?如果我們多觀察校園演唱會的狀況馬上就可以了解。台灣大部分校園演唱會都由少數幾家活動公司承包,為了應付學生喜歡看一大堆明星的需求,這些活動公司只能把預算花在邀請明星上,然後弄成一個綜藝大拼盤,一個歌手唱三首歌,然後配上幾個要宣傳要打歌的新人,也因為國內的燈光音響水準參差不齊,人們僅對看得到的東西有反應,所以舞台搭很大看起來很炫,預算多的話可以多很多燈然後配上一些噴火噴彩帶之類的特效,至於音響系統,人們看不到也聽不懂於是能省則省,尤其,這些主流歌手大多放放卡拉帶甚至對嘴,不需要太高的音響規格,聽得到聲音就夠了。

但這幾年,學生對於樂團跟現場演出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校園活動的預算卻是越來越低,而在演出名單無法砍的情況下,當然又是砍硬體預算,所以只要是常跑校園演唱會的樂團,幾乎到了校園就是以一種完全放棄的妥協姿態,還沒開始表演就希望趕快結束,希望一切都僅是一場沒人注意的噩夢般無痕跡的過去。

各校的學生社團,也因為預算不足經驗不夠或地方硬體公司素質低落,而長期忍受低劣的燈光音響,與專業不足態度惡劣的音控燈控人員。整體而言,校園演唱會水準的低落,其實也不過是國內整體水準低落的一個切面,然而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我們這產業提供給學生什麼樣的娛樂水準,我們無形中是不是在自我扼殺音樂產業娛樂產業的生存,為什麼校園活動的品質總是低劣無比,為什麼學生能夠忍受接受這樣的品質而照樣付錢?

校園活動本質上跟政府活動很像,都是由完全無專業素養又懶惰的公務員所主事,由於便宜行事或因為長期人際關係經營,通常各校都會有各自的長期配合廠商,校內大大小小活動幾乎都由某家公司在服務,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某些公司久了便成惡質,不顧品質而極盡邪門歪道,當然這也跟主事的學生一年一年更換有關,每年的活動經驗往往無法延續,這些公司為了滿足迎合每屆不同學生的各色需求已經耗盡心神資源,哪會有什麼額外的心思再去提高活動品質。

以前我們總是會想,樂團需要發聲空間,只要能多曝光都是好事。但時代變化之快,現在什麼活動都想找樂團去"熱鬧"一下,常常我到外面看活動,都為了慘不忍睹的音響品質而懊惱至極,看觀眾的反應大概也可得知這樣品質低劣的活動根本無法為樂團吸收什麼群眾,甚至只是讓更多人對樂團敬而遠之。校園活動也一樣,即使台下有五千位觀眾,但呈現出來的品質若無法打動人心,又如何讓青年到唱片行買CD,如何讓青年花兩千塊買票看演唱會?

我經常在想,如果主流唱片公司能像照顧他們發佈的藝人照片品質、印刷品品質那般照顧藝人演出的燈光音響效果的話,台灣的音樂市場一定會截然不同。

〈本文刊登於幼獅文藝二月號〉

昨晚恰巧跟郭鳥聊到台灣音樂的糟糕程度,
許久未看的ORBIS,剛好看到這篇文章,
與我昨晚的心情真是兩相呼應...........嘖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yu5214 的頭像
    sayu5214

    MISUE

    sayu5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